公链的现状与趋势

虽然目前的公链至少有 150 多条,但很多都已经销声匿迹,在市场里依然还有声音的不到几十条。前几年,从生态规模上来看,不管是用户量还是 DApps 的部署量,以太坊一直是公链之首,但近一两年发生了改变。根据 DappRadar 上所统计的最新数据(2024 年 1 月 24 日),Ethereum 的 DApps 数量为 4466,但 BNB Chain(即 BSC)的 DApps 数量则已经达到了 5170,已超过以太坊成为了 DApps 公链之首。而排名第三的则是 Layer2 公链 Polygon,DApps 数量为 1975。

 

以太坊经常被人诟病的问题有两个,可扩展性问题和高昂的交易 gas 费用。从 CryptoKitties 爆火时造成了以太坊的网络拥堵,开始暴露出以太坊的性能问题,之后每次出现爆款应用时就会发生网络拥堵。而以太坊当前的架构,扩展性比较差,无法通过扩容来提高性能,所以长时间没法解决这个问题。而且,以太坊网络一拥堵,gas 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,再加上 ETH 本身的价格已经不便宜,所以整体的 gas 费用也居高不下,曾经高达一笔转账就需要花费几百美元的 gas 费用。但从根本上来说,gas 费的高昂其实也是由可扩展性问题所带来的,解决了可扩展性问题,高昂 gas 费的问题也迎刃而解。

 

因此,之前出现很多新公链都在主打可扩展性,目标都是要颠覆以太坊。但事实证明,很多都失败了。到目前为止,也就 BNB Chain 在 DApps 层面成功超越了以太坊,但在开发者数量、合约部署量以及市值上依然还是以太坊领先。另外,BNB Chain 只有 21 个验证者节点,且这些验证者是由币安审核通过的,即是说 BNB Chain 的控制权就掌握在币安手里,中心化程度非常高。从长远来看,这种超越可能难以长久。

 

另外,主打高性能的公链,近一两年比较热门的还有新公链 AptosSui,这两个都是从原来的 Diem 项目团队出来的,都是主打并行处理,号称性能可达到 10 万以上的 TPS,背后也都有 a16z 和 Coinbase 等顶级机构投资,都有 20 亿估值。Diem(原名为 Libra)则是 Meta(Facebook)之前主导的稳定币项目,于 2022 年 1 月底出售了,代表了该项目的失败。之后,Diem 团队的一些核心成员就自己出来做了,于是就有了 Aptos 和 Sui。其实 Deim 出来的还有另一个项目叫 Linera,但名气没有 Aptos 和 Sui 大,在市场上也很少听到消息。这几个新公链未来的发展会如何,目前还不得而知。

 

如今,解决以太坊可扩展性问题的主流方案是 Ethereum 2.0Layer2

 

Ethereum 2.0(简称 Eth2)是对以太坊自身的架构升级,核心是采用分片技术来实现可扩展,理论上可实现无限扩展,但实现起来非常复杂,主要可分为三个大阶段:PoS、分片链、eWASM。首先是先从 PoW 切换到 PoS 共识机制,这一步在 2022 年 9 月份时已完成。第二阶段则是扩展出分片链,目前规划是建立 64 条分片链,今年可能会看到新进展。第三阶段是将虚拟机从 EVM 切换成 eWASM。相比于 EVM,eWASM 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扩展性,可以支持 Solidity,C++,Rust,AssemblyScript 等编程语言,开发合约会更容易。

 

因为 Eth2 的时间周期会很久,而 Layer2 是比较容易实现落地的方案,所以当前成为了主流。Layer2 的解决方案有好几种,包括:状态通道、侧链、Plasma、Validium、Optimistic rollups、Zero-knowledge rollups(ZK-rollups)等。

 

而现在比较成熟的主流方案是 Optimistic rollups,主要代表是 ArbitrumOptimism。Optimistic rollups 的基本原理是将 Layer1 链下的多笔交易批量压缩打包在一起,一次性提交到以太坊上。另外,提交到以太坊的交易会先乐观假设为有效的,且提交后的交易存在一个挑战期(大概为 7 天),这期间如果有人认为被提交的数据不正确(即存在欺诈行为),便可在挑战期内发出挑战,然后通过 Layer1 智能合约计算并裁决出谁是欺诈者,再作出处罚。因为存在挑战期,所以从 Layer2 直接跨链回 Layer1 的资产,需要等待大概 7 天才会到账。还有,Optimistic rollups 与 EVM 有着很好的兼容性,因此很多基于 EVM 的 DApps 只要稍微做一点小改动适配下就可以部署到 Layer2 了。

 

ZK-rollups 则采用零知识证明作为验证方案,提交到 Layer1 的交易本身已经包含了有效性证明,所以相比于 Optimistic rollups,不存在挑战期,跨链回 Layer1 的资产也就没有 7 天的等待期。但是,由于零知识证明技术的复杂性,想要构建与 EVM 兼容的通用 ZK-rollups,技术上也是非常难,很多只能做到有限兼容。目前在这块的选手主要有:StarkNet、zkSync、Polygon、Scroll。虽然这几条链都已经上线了主网,但还需要时间慢慢验证稳定性。

 

另外,模块化区块链也正在形成一种新趋势。单体区块链会面临不可能三角问题,那么,可以将承担不同职责的功能模块分离成不同的区块链,再将不同的区块链进行组合,就可以解决不可能三角问题了。这就是模块化区块链的核心思想,使用的其实也是传统互联网长久以来所遵循的设计原则。早期的互联网程序也都是单体架构的,慢慢发展出模块化分层架构。而现在发展出模块化区块链,也正是区块链从单体架构过渡到模块化分层架构的时候了。在未来,甚至可能会发展出类似微服务的架构,但那也许还需要再等 5-10 年。

 

虽然模块化区块链的概念是由 Celestia 提出的,但自然发展出来的 Layer1 和 Layer2 的划分,其实就已经是模块化区块链的例子了。Layer2 作为执行层,负责大规模交易的执行。而 Layer1 则下沉为结算共识层,对 Layer2 产生的大量交易进行最终的一致性确认。Eth2 的分片链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 Layer2。未来,可能会由不同的 Layer2 实现不同的功能,比如,EthStorage 就是专门提供存储服务的 Layer2。那以后,是不是还会产生专门提供 DID 服务的 Layer2 ?

 

最后,再说说 EVM 化。DappRadar 中所统计的数据显示,排名靠前的那些公链,几乎都是兼容 EVM 的。如今,兼容 EVM 已经成为了势不可挡的趋势,从 2021 年开始,很多公链就已经陆陆续续在拥抱 EVM。EVM 生态已经积累起了庞大的用户群、开发者和团队,如果不去兼容 EVM,那独自发展自己的生态将变得非常困难。我觉得,最近火热的新公链 Aptos、Sui 等,未来也可能会选择兼容 EVM,不然还是难以获得大规模的生态发展。